多梅尼科·斯卡拉蒂1685年10月26日出生于那不勒斯,是知名作曲家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的第六个孩子。16岁即任那不勒斯宫廷礼拜堂的管风琴师和乐师。两年后随父亲移居罗马,曾以乐师的身份服务于波兰女王玛利亚·卡西米、丰特斯侯爵(Marquis de Fontes)和圣彼得大教堂。1719年移居葡萄牙,担任里斯本贵族教堂的乐师,以及国王约翰五世(King John V)的公主玛利亚·巴尔巴拉(Maria Barbara)的教师。1757年7月23日逝世于马德里。全部555首作品中除了有托卡塔、赋格、加沃特toccatas and fugus 等曲种,大多数是以allegro allegretto andante 等表示速度的名称为名的曲子。其中不乏单乐章的曲子。严格地说他的“奏鸣曲”并非我们现在观念中的奏鸣曲。原因是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在曲子的结构上有两个对照主题的呈示部、又展开部,然而其再现部并不健全,不能看作奏鸣曲的再现部。许多专家认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往往采用同一调性上急缓(或缓急)的一组两曲来作曲并被演奏的。 或许由于斯卡拉蒂的意大利血统加之父辈a.科莱里的巴罗克奏鸣曲、b.斯卡拉蒂的歌剧的影响,斯卡拉蒂的奏鸣曲的音乐特性中充满了意大利音乐的旋律美、丰富的和声、多采的转调手法并且带有西班牙音乐的明快节奏等风格,使之超越巴洛克、洛可可的时代界限,成为古典乐派键盘乐器音乐的宏伟蓝本。在技术上并行3度、6度和完全8度音程奏法、同音往复、多采的装饰音型、分解和弦音型等几乎成为当时羽管键琴所能够展现出的技巧汇集于这555首奏鸣曲中,技巧上的难易是一回事在当时的作曲技法上绝对是先锋的。记得保罗·亨利·朗格在他的那部音乐史名著《西方文化中的音乐》一书中在谈到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时说道:“这种将音乐素材加工成多主题并使其成为对照的两个主题的意识是划时代的,只有到了斯卡拉蒂方得以实现。朝着崭新的器乐音乐样式前进的第一步便是在键盘音乐,而斯卡拉蒂的业绩有力证明了我们的这个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