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炎(1922--2003/3/27)
中国电影作曲家,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组组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
祖籍浙江杭州,1922年生于上海。少年时在上海积极参加救亡歌咏活动,从事抗日宣传。1936年2月,葛炎在读初中时参加上海市职业界救国联合会,专心学习小提琴演奏。1938年随“我们的孩子剧团”到延安。开始音乐创作生涯。38年冬,16岁的葛炎已是八路军129师的先锋剧团的音乐队长兼指挥了。那些日子他常有机会见到师长刘伯承和师政委邓小平。邓政委与卓琳同志举行婚礼时,葛炎还表演了小提琴独奏祝贺呢! 后在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文工团、东北军政大学任音乐队长、指挥和作曲。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写过救亡歌曲《春耕曲》。1948年葛炎调往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作曲。建国后致力于电影音乐创作,1950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进入音乐创作的黄金时期,主要作品有《中华儿女》、《农家乐》、《女司机》、《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洞箫横吹》、《老兵新传》、《聂耳》(合作)、《阿诗玛》、《芙蓉镇》(合作)、《从奴隶到将军》、《天云山传奇》、《笔中情》、《秋瑾》、《高山下的花环》等影片作曲。同时,还创作了《秧歌舞曲》、《欢乐的火把节》、《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优秀乐曲。。一些电影插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其中《阿诗玛》获西班牙最佳舞蹈片奖,《芙蓉镇》获上海文艺创作优秀创作奖、影片奖、音乐创作奖,金鸡奖最佳音乐奖提名、上影小百花最佳音乐奖。他创作的音乐朴实无华、感情真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曾参加第二、三、四次全国文代会,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和管弦乐:
芙蓉镇 (1986) .... 作曲(合作)
高山下的花环 (1984) .... 作曲
秋瑾 (1983) .... 作曲
笔中情 (1982) .... 作曲
天云山传奇 (1980) .... 作曲
从奴隶到将军 (1979)(上、下集) .... 作曲
青春 (1977) .... 作曲
渡江侦察记 (1974) (重拍).... 作曲
阿诗玛 (1964) .... 编剧:葛炎 作曲:(葛炎、罗宗贤)
李善子 (1964) .... 作曲(未发行)
枯木逢春 (1961) .... 作曲
摩雅傣 (1960) .... 作曲
老兵新传 (1959) .... 作曲
聂耳 (1959) .... 作曲(合作)
钢人铁马 (1958) .... 作曲
巨浪 (1958) .... 作曲
洞箫横吹 (1957) .... 作曲
阿诗玛 (1956) .... 作曲(未拍成)
天仙配 (1955) .... 顾问
南征北战 (1952) .... 作曲
女司机 (1951) .... 作曲
农家乐 (1950) .... 作曲
中华女儿 (1949) .... 作曲
管弦乐:
《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