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勇1955年生于北京,1980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同年赴德国国立汉堡音乐戏剧学院深造,在著名作曲家利格第(Gyorgy Ligeti)为期四年的亲自指导下专攻作曲。在学期间他的《第一弦乐四重奏》于多恼申根音乐节(Donaueschinger Musiktage)首演,获得极高声誉。此后,来自欧亚的音乐节及演奏团体的委约纷纷涌至。陈晓勇旅德多年,誉满全球。他于1992年获得西德电台颁发的WDR创作大奖(the Composition Prize of the Forum Yong Composers of West-German-Radio),1993年与利格第同获“卡斯卡作曲成就奖”(Kaske Prize Munich),更于1995年获得政府每四年颁发一次的“巴赫作曲成就奖”(J.S.Bach Prize)。
目前,陈晓勇在德国致力于普及新音乐活动。说起“新音乐活动”,是颇令人神往的。据悉,陈晓勇他们的作法是,深入到普通学校的普通学生们(并非音乐学院的“科班生”们)中间,指导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创作音乐,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并尽力将所能表达出的写下来,再由资深作曲家亲自修改,并写出总谱交给乐队,然后选出优秀作品在学校演出,以次造成“人人能懂音乐,人人能写音乐,人人关心音乐的事儿”的声势。陈晓勇自信“新音乐活动”的目的,是让音乐从殿堂走向人间,从提高普通人的音乐素质入手来促进音乐创作的发展。其实,陈小勇的做法在国内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只是不知道国内可有有志之士愿意来做这件事。
从1994年起,陈晓勇就经常与德国室内管弦乐团合作,特别偏爱室内德国室内乐团致力于推广华人以及亚洲作曲家的作品,并在不同文化、传统与现代音乐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陈晓勇的音乐与之不谋而合,多年来,陈晓勇也在中国传统音乐、西方古典音乐和现代新音乐中寻找新的支点。陈晓勇表示,自己最偏爱的音乐风格是“淡”,是中国古黄的“空”。“空”并不是一无所有的“空洞”,空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